阅读提示:12月 8日,秦皇岛市委机关报《秦皇岛日报》发表题为《连亏十年 一“招”重生》的新闻调查,深度报道青龙满族自治县医院实施管理机制改革,聘请森源投资集团医管团队开展咨询指导服务,在医管团队咨询指导服务下,开展人事制度改革,加强“进销存”管理堵住资财跑冒滴漏,推行6S管理提升医疗环境水平和服务质量,通过医管团队与医院通力合作一年实现扭亏为盈,使一个频临“破产”的公立医院获得重的做法。值得一读,现转发如下,以飨大家。
十载连亏一“招”重生--青龙满族自治县医院机制改革新闻调查
公立医院作为公立性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,担负着广大患者的健康和福祉。近年来,全国公立医院濒临倒闭或倒闭的新闻频频传出。资料显示,仅2017年全国公立医院“倒闭”就达158家。
青龙满族自治县医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,肩负着56万满乡群众身体健康的医疗保障任务。然而,2009年到2019年的十年时间里,医院负债近2亿元,面临停摆倒闭。2020年3月,青龙满族自治县委、县政府决定医院引进医管团队,进行机制革新。医管团队进入医院后,通过推行6S管理,全方位抓经营、控成本、增效益,当年实现扭亏为盈,盈余232万元。2021年1月至10月,在受疫情影响医院收治病人明显减少的情况下,仍实现盈余706万元,职工绩效翻番,医患关系和谐,医院迸发出新的生机活力,引来周边县区公立医院纷纷取经学习。
十载连续亏损,何以一“招”重生?11月29日,记者一行走入青龙满族自治县医院,对该院凤凰涅槃过程进行了调查探访。
十年连续亏损——
资产1个亿,亏损2个亿!
走进青龙满族自治县医院,大门口车水马龙,秩序井然。
位于院内的几栋楼房显得十分陈旧。步入住院楼,室内的环境却让记者眼前一亮。与破旧楼房形象恰恰相反,洁净的廊道一尘不染;整齐的物品摆放有序;清新的空气里没有一丝异味。无论是医办室,还是住院病房,也无论是备用药品,还是治疗设备,区区管理规范,样样摆放井然,时时处处营造着干净、整洁、温馨的氛围,设计醒目的“便利贴”无处不在,彰显着医院井井有条、便捷精准、规范有序的医疗服务。
“一年多前,医院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。一个是天上,一个是地下,无法比拟。”谈起医院变化,县医院院长助理商友坤在兴奋之余,带着几分伤感。
由于历史原因,导致青龙县医院机构臃肿,人心涣散,裙带关系密布,医疗水平停滞不前,资产流失、医疗“碰瓷”、有岗不见人等现象成为常态,医院陷入连年亏损境地。到2019年底,全院职工总数已达830多人,但具备医生资格的只有200人。其中,仅行政管理及医辅科室就多达30个,科室主任45人,从业人员209人,与医护人员比例严重失调,主责主业受到严重冲击。
机构臃肿、效益低下、收入降低,职工积极性极度下滑。部分职工便趁机将医院当成了“发家致富”的“富矿”,公饱私囊。据介绍,有的医生开设私人诊所,以县医院为平台,为私立医院和私人小诊所“拉患者”;拿医院设备检查,私下到自己的诊所做手术,还公然自诩为“老总”“老板”;有的利用在医院工作之便,自己开设医药和器械公司,高价向医院抛售器械、卫材和药品,谋取巨额利润;有的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便利,与药商、医疗器械商暗中“合作”,通过采购药品、器械,从中牟利。几十万、上百万的采购设备在库房闲置三四年,却原封不动。
“大到医疗设备,小到酒精、棉签,医疗物资想拿走就拿走,患者说拉走就拉走。一个县医院养活着青龙不少私立医院和小诊所!”一名医院工作人员回忆说,“个别药商和医疗设备推销商直言,‘你们这帮医生、护士都是给我打工的’!”
资产流失,人心散了,工作便是一落千丈。一些职工想来就来,想走就走,半年不上班的、一年不见人影的,屡见不鲜。管理混乱,整体环境脏乱差,基础设施年久失修,就诊不规范,服务质量差,导致患者看病效率低、满意度低、就医感受差。
同时,各种医疗事故、医疗“碰瓷”的现象,也接二连三,往往是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。“过去,每年都有十几次医疗事故和‘碰瓷’事件,动辄几十万、上百万元的经济赔偿,严重影响了医院形象和利益。” 商友坤介绍说。
面对这一被动局面,青龙县委、县政府高度重视,试图通过县内选任和县外选聘等多种方式,对主要领导进行调整,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现状,医院始终处于严重亏损状态。
青龙县医院资产审计报告显示,至2019年底,医院连续10年亏损,年均近2000万,累计亏损1.68亿(另有3800万待执行债务),资产负债率已达200%,濒临倒闭。
实施机构改革——
引进医管团队,推行“行改+6s”管理!
医院面临停摆,面临生死存亡。改革,更迫在眉睫。
“不改革,医院没有出路,更没有希望!” 基于对青龙县医院现状的判断,县委、县政府果断决策。
2020年3月,青龙县委、县政府经过反复调研、考察、论证,决定县医院聘请森源医管团队进入医院进行咨询指导,发挥该团队公平公正、懂经营、善管理的优势,对医院进行全面管理机制改革。
由15人组成的森源医管团队进入医院后,进行了充分调研,全方面、全领域进行把脉诊断,对问题症结追源溯本,靶向治理,强化医院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。
“在前期调研中发现,青龙县医院管理混乱,账账不符,账实不符;职工队伍总体上思想消极、进取心不强;大部分管理人员缺乏整体观,私心过重。”森源集团常务副总裁、医管团队负责人李永平介绍说,“必须营造风清气正的生态环境,用雷霆之力堵塞漏洞,开源节流,让每位职工成为医院的主人,医院才有希望,才有发展!”
不破不立,精简机构。医管团队在行政后勤人事设置上砍下了改革“第一斧”。将原有的30个科室压缩至15个,中层干部由45人减少至19人,裁减一般工作人员40人。
“按照能者上、庸者下的原则,把想干事、能干事的人公开竞聘上来,让一切资源向临床一线、重要岗位倾斜。”商友坤就是通过竞聘的方式走上领导岗位的,5名院领导班子成员和19名中层科室干部皆是如此。
“后勤人员也要竞聘上岗。过去医院管工、电工、木工等工种样样都有,现在的后勤人员都是复合型人才,管工、电工、木工样样都会。” 商友坤告诉记者,通过成立集采中心,对行政后勤物资采购和设备维修保养统一管理后,仅一年就节约了成本81万元。
健全机制,严堵“跑冒滴漏”!医管团队在财务、物资管理上接连砍下“第二斧”。建立“进销存”管理制度,严格控制成本。成立物流部后,在相应科室建立“二级库”,对各科室支领的耗材、试剂进行全面监管追踪管理。控制库房库存,减少资金占用,降低过期风险。2020年,集采中心成立后,所有物资、药品集中公开招标采购,严格审批流程,杜绝部门或员工自行购进,严惩吃回扣、拿提成行为。行政后勤采购同比支出下降48%、医疗设备保养维修费用下降品种100%,下降幅度40%;大宗设备采购下降品种100%,总费用下降45%;药品采购价格下降品种占48%。
“我们检验耗材做到进有数、出有据、账账相符。现在每个月开支比以往节省20万元左右。”检验科主任赵瑞春说。据统计,2020年,通过全院物资集中采购和“进销存”管理,全院累计节省开支3232万元。
推行“6S”管理模式,让职工成为医院的主人!医管团队亮出激发职工动力、激发医院活力的“杀手锏”。制定《青龙医院6S管理工作计划和考核办法》,推行以“整理、整顿、清扫、清洁、素养、安全”为内容的6S现代企业治理体系,打造科室样板,规范职工行为,提高医技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水平。
对医闹“碰瓷”敲诈采取零容忍,对利用职务之便骗取医院财产依法严厉惩处,对绩效方案进行完善奖励多劳优劳,对全院公共卫生环境全面整改,开展120救护车专项治理和住院病区专项治理,出台合理化建议奖励实施办法,开展设备采购审批专项督查,对医技科室收红包现象调查亮剑,开展6S管理大督查……随着医管团队和县医院的一项项政策出台和强力推进,一件件务实举措和治理活动相继展开,整个医院从环境到形象,从管理到服务,脱胎换骨,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,裂变效应接连凸显。
“6S管理的关键是落实。无论是日常行为,还是各类耗材,也无论是检查诊断,还是护理服务,只要是在医院发生的行为就与绩效挂钩,让每一位职工都有主人意识,而不是‘打工仔’和‘旁观者’。”青龙县医院院长徐国江如是说。
记者在神经外科注意到,办公桌椅、文件资料整齐摆放;储物柜里,采血针、量杯等医疗用品规范有序;病房、走廊里,环境干净温馨。医务人员在起身离开后随手将椅子放回原位,治疗盘用完后都会随手放回储物柜并摆放整齐,细节的规范行为已经融入了每个人的日常习惯,整洁温馨的环境已经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
浴火重生现生机——
职工增信心,患者添福祉!
11月29日,记者见到了神经外科主任李春生,他刚刚做完当天的第3台脑血管介入手术。
“现在医院整体风气变了,大家干劲儿十足。”李春生一脸笑容,“新的绩效方案出台后,现在人人都是主人,多劳多得,优劳优得!” 他告诉记者,在目标管理的前置作用下,他先后到北京、承德等地进修为期半年的脑血管介入技术。今年7月,他带领县医院团队成功开展了青龙医院首例脑血管介入手术,标志着医院神经外科诊断治疗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。
截至11月底,在短短的4个月时间里,医院神经外科完成42例脑血管介入手术,不仅提前完成科室目标任务,而且还超出去年全年总额10多万元。
李春生表示,针对脑出血疾病,今年,他们又建立了立体定向项目,明年将安排专人到先进医院进修学习,让青龙县医院治疗脑出血疾病技术更精准、更精细。
引进脑血管介入技术只是青龙县医院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措施之一。徐国江介绍,为推动医院整体医技水平大幅提升,医院实施“目标管理”,制定项目预算,对所需人员、设备、费用支出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推进。2021年,通过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,成功落实了脑血管介入、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等26项新技术新项目。
“过去几乎没有长远规划,基本是‘哪儿饿哪儿吃’。现在医院瞄准国内先进技术,对标名医名院,提前安排预算资金,整体推进,确保医疗能力和水平在发展中提升、再提升!”
一线科室干劲足了,辅助部室当仁不让。杨秋菊竞聘物流部主任后,变“室内坐等”为“主动配送”。“我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通过电脑系统查看各科室的请领物资,按照清单进行配货,将物资耗材快速、准确送至科室,确保患者及时救治。”
比医院广大职工更高兴的还有广大患者。除了每天能够感受到良好的医疗环境、快速及时诊治、温馨微笑服务外,还有低廉的医疗费用。
患者张玉国患椎动脉血管狭窄,曾到市里某大医院做过手术,花去了五万多元。再次患病时,便来到青龙县医院做了脑血管介入手术。“手术效果非常好,非常成功!” 张玉国十分满意地说。“更重要的是,像我这样的手术在本地医院做,门槛费低,报销比例高,相比到县外医院,个人担负的治疗费用可以节省两三万元,而且还省去了舟车奔波的辛苦。”
满意度调查和电话回访调查统计数据显示,患者满意度达96%以上。
“以前‘患者是上帝’只是挂在口头上,现在是真正落到各个环节上,用行动说话,用效果证明。”徐国江十分自豪地说,不管是满意度调查,还是电话回访调查,重在查找诊疗、管理、服务等方面的不足。只要接到患者有效投诉,医院立行立改。同时,相关人员绩效受罚,全院通报批评。
“敬畏患者、敬畏职工、敬畏规则、敬畏责任,这是我们引进医管团队进行机制改革的最大收获,也是青龙县医院末来发展的关键所在,希望所在!下步我们将继续开展临床、医技、护理三个领域的机构改革,相信医院很快会实现快速良性发展!”对于医院的改革,徐国江收获满满,思考颇深。
改革带来了新变化,改出了新活力。青龙县医院如凤凰涅槃,浴火重生,驶入良性发展轨道,驶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。
医院财务数据显示,2020年,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情况下,医院实现总收入23899万元,虽比2019年总收入减少了700万元,但在固定资产增加1000万元,职工绩效增加759万元的基础上,实现盈余232万元,结束了十年连续亏损。今年1月至10月,已实现医疗盈余706万元。
“现在一线工作人员每月绩效工资比过去翻了一番!”每月能拿到五六千元绩效工资的李春生,不仅对医院改革十分满意,对未来发展也充满信心。“每个人都是医院的主人,没有理由不好好干,更没有理由不干!”
采访结束时,天空飘起了雪花。严冬过后便是春天。记者在想,经过淬火的青龙县医院,通过彻底的刮骨疗毒,发展的春天已渐渐来临。
记者感言:管理出效益,改革出活力
近十多年来,青龙县医院经历了长达十年的亏损,县委、县政府试图通过调整医院主要领导的方式解决问题,但都没能扭转困境,仍陷入面临停摆倒闭的被动局面。
还是这所医院,还是同样的职工,机制改革后,却淬火裂变、浴火重生。原因何在?就是改革的力量,就是从“根”上解决了发展问题,旧山流的不是旧水,治了标,更治了本。青龙县医院管理机制改革,让职工由“看客”变成了“主人”。广大职工一言一行,一举一动都从医院的利益和发展出发,由此产生了敬畏患者之心、敬畏规则之心、敬畏责任之心,而医院也多了一份敬畏职工之心。
细节决定成败。青龙县医院管理机制改革成功经验表明,对于一个自收自支的经营性事业单位而言,必须建立现代治理体系,提高治理能力,向管理要效益,向改革要活力,凝聚起心齐劲足的发展合力。这一点,值得学习借鉴。
记者:傅春秘 储学敏
通讯员:陶玉锁
编辑:李志财
责编:刘福庆
监审:王勍